海归和社会底层只有一线之隔?
2020-02-08
漂泊海外的游学浪子,回归熟悉的环境,本来是好事一桩。然而却有人给他们来了个当头棒喝:留学归国,即为底层。
一般来讲,归国留学生的海外学历背景,让他们在求职大军中更受青睐。即使光环淡去,视野和见识也很难被一笔抹杀。“底层”从何说起?
论信息的获取和占有量,论社会权益,论物质财富,归国群体好像都和底层不沾边。上文提到的《为什么回国后我这么害怕“社会底层”》一文中,给出了三个理由:
让人瑟瑟发抖的价值观对垒
经历了在国外文化中的洗礼,留学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,许多留学生基本抛弃了“读书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”的人生模式,他们拥抱更主动、更开阔的生活,享受选择和行动的自由,也接受自由带来的不确定性。
然而这样的“多元”在回国后一夜之间失去存在的土壤。他们为追寻跌宕的人生旅途选择回归,却惊恐地发现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况。
成为周遭异类的恐惧
年龄焦虑、剩女、被催婚是永恒的热门话题。海归摄影师郭盈光在回国后用镜头记录了中国相亲角,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婚姻观,她为这组作品取名《顺从的幸福》。
她的外国同学并不认为年龄会成为女性走进婚姻、得到爱情的限制,也不认为结婚是人生的必修课,更不会用婚姻来衡量女性的人生价值。
然而在国内,叫做“传统”怪物依旧强大。已经倾向于西方价值观的TA们,发现自己成为了国内社会中的异类,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国的社会规则,价值观也随之动摇,在反复拉扯、冲突中迷失了当初归国的热忱。
游荡结束后的“现实失焦”
留学,是远离现实焦土的生存模式。这种上课、论文、公益、逛展览馆、和各国友人欢闹的生活状态在回国后落地的一瞬,就已经支离破碎。
30岁的欧美年轻人在谈恋爱、换工作、五湖旅行和探索自我,中国年轻人在考虑买房、买车、小孩上学和父母养老。
海外归国的群体,几乎没有转换的时间和空间,一头扎进了基于“马斯洛需求金字塔”的集体焦虑。
对于“社会底层”,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。但有这样担心的海归不在少数,细究背后的原因,相比面对诸多难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,落差感才是真正的“压垮骆驼的稻草”。
在中国,如果你是没车、没房的大龄青年,就会被贴上“两手空空”、“边缘挣扎”的底层标签。
环球五湖(北京)留学咨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:010-62133630
Copyright BY 5hlx.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07375号
市场合作申请